马永斌资本频道赚配网
并购新规来了。上市公司实控人和高管团队,是时候认真看一看了。
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布了《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。这不是普通修订,是十年一次的大调整。政策信号非常明确,它不仅是融资工具的松绑,更是一场为优质上市公司准备的“战略盛宴”,是构建新壁垒、实现非线性增长的黄金窗口。
01#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台新规?
国家正在推动经济转型,资源要优化,旧产业要升级,新动能要加速塑造。并购,就是其中最关键的抓手之一。从宏观层面来看,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,需要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。监管部门选择在这个时点推出新规,体现了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意图。
以前并购贷款卡得比较死。要控股才能贷款,但现实中很多战略投资只是参股。轻资产的科技公司融资难,期限也短,根本匹配不了研发和整合的节奏。这次修订,就是来解决这些实际痛点。实践中,大量的产业投资并不追求控股权,而是希望通过战略参股实现技术获取、市场拓展或产业链协同。原有的监管规定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。
同时,这也是在跟国际规则接轨。境外银行早就把并购贷款当成普通公司业务来做,不设太高杠杆上限。现在中资银行也能做了,可以让中资银行与境外银行在支持企业并购上站在同一起跑线,护航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和全球市场竞争。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,跨境并购活动日益频繁,需要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并购融资环境来支持企业的海外扩张。
02# 新规到底带来了什么机会?
机会一,参股也能贷款。以前并购贷款必须追求控制权,现在不一样了。收购一家公司20%以上的股权,或者已经持有了20%,再增持5%以上,就算不控股,也可以申请并购贷款。
这意味着什么?企业可以用较低成本投资产业链上的关键创新企业,不一定控股,但能形成战略协同。也可以先试水,用参股的方式进入新领域,风险低、门槛低。它还能解决投退两难的问题赚配网,比如基金到期想退,未必想全部接盘,这时参股并购就是最优解。这种安排特别适合那些希望保持创始团队积极性,同时又需要引入产业资本的成长型企业。
机会二,杠杆更高,期限更长。控股型并购,贷款比例从60%提高到70%,期限从7年延长到10年。
对企业来说,自有资金压力小了很多。可以用更少的钱,撬动更大的交易。还款期限也更灵活,适合那些整合周期长、需要慢慢产生现金流的产业并购。特别是对于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并购项目,延长贷款期限可以更好地匹配投资回报周期,降低企业的短期还款压力。
机会三,允许置换过桥资金。新规明确,并购贷款可以用来置换企业先垫付的资金,只要支付完成在一年的间隔内。但不能用来还旧的并购贷款。
这解决了并购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。不用担心审批速度慢错过交易,可以先用自己的钱或者过桥贷款锁定标的,再慢慢办贷款置换。这个规定极大地提高了并购交易的确定性和成功率,避免了因融资时间不匹配而错失优质标的的情况。
03# 机会背后,别忘了风险和合规
政策在放宽,但监管并没有放松。相反,它对银行的要求更高了。银行想做并购贷款,资产规模要达标,控股型500亿,参股型1000亿。监管评级也要良好。这意味着以后能做这类业务的,大多是风控强的大银行。审核会更严,更专业。这种差异化监管的安排,体现了监管部门在放开前端的同时,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思路。
资金端也管得更紧。除了贷款,其他资金必须是权益性资金,也就是自有资金。不允许层层加杠杆。这个规定旨在防止过度杠杆化带来的金融风险,确保并购交易的稳健性。
还有额度限制,参股型并购贷款不能超过全部并购贷款余额的30%。这说明监管还是更鼓励控股整合,参股只是补充。这种安排既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,又避免了资金过度流向参股型并购而影响对战略性并购的支持。
对企业来说,最关键的是想清楚三大逻辑。
产业逻辑赚配网。并购跟主业协不协同?能不能拿到技术、市场或者供应链资源?
商业逻辑。估值不能太高,并购之后真要能产生效益,现金流要能覆盖还款。
治理逻辑。有没有能力整合?团队能不能融合?文化会不会冲突?
坚决不要做为了并购而并购的事。尤其警惕高估值、高商誉的陷阱。历史经验表明,偏离产业逻辑的并购往往难以产生预期的协同效应,反而可能因为整合困难而造成价值毁损。
04# 行动起来 上市公司下一步该怎么做?
新规是机会,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。我们自2019年开始创立并购特训营,实战反馈显示,真正通过并购实现跃迁的企业,都在内部提前做对了几件关键事。
第一,人是关键。不能靠老板熟人介绍或者内部随便拉几个人就组队干并购。正如特训营中反复强调的,必须设立专业的投资并购部门,系统培养“懂资本、知产业、能整合”的复合型人才。并购不是一场交易,而是一场需要专业团队持续运营的战略行动。
第二,别只盯着签协议。很多并购败在投后整合上。整合计划不能等交易完成再做,必须在谈判阶段就前置化——这也是我们特训营以“整合导向”为核心的原因。业务怎么并,团队怎么留,文化怎么融,系统怎么接,这些细节问题提前不想明白,后面全是坑。投后管理能力,才是真正决定并购成败的东西。
第三,公司治理要规范、要透明。并购决策不能老板一人说了算,得经得起董事会、股东甚至监管层的审视。流程规范、信息透明,既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对投资人负责,更能避免日后不必要的麻烦。正如特训营往期学员企业所验证的,科学决策和系统化并购方法论,才是规避“运动式并购”风险的根本。建立健全的并购决策机制,包括明确的投资标准、严格的尽职调查流程和科学的估值方法,是确保并购成功的重要保障。
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,建议上市公司可以从小的并购案例开始做起,一方面向二级市场展示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,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控制风险和培养团队,更重要的是响应政策的号召,充分利用时代红利。
结语
这次新规,是给上市公司的一件强大工具。经济周期起伏,但用好并购的企业,反而能穿越周期、实现跃迁。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并购市场的持续活跃,上市公司需要抓住这个时间窗口,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外延式增长和产业升级。
最大的风险不是用杠杆,而是该动的时候不动,或者盲目乱动。用产业洞察力,借政策的东风,做一个聪明的捕手,而不是冲动的赌徒。这场游戏,只奖励既勇敢又谨慎的人。在面对并购机会时,企业既要保持战略定力,也要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,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
未来已来,唯变不变。希望每一位企业家都能把握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,通过成功的并购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,实现利润与股价的戴维斯双击。
END ]article_adlist-->欢迎扫码或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项目详情赚配网
]article_adlist-->鼎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