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股联社,黄金价格疯了。
国际金价突破3000美元/盎司,国内零售价一度逼近700元/克,柜台里的金饰一天一个价。
消费者叫苦不迭,投资者兴奋加仓,但在这场疯狂的行情中,最沉稳的赢家其实不是卖金店,而是挖金人。
紫金矿业交出了一个漂亮的半年成绩单:
上半年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77亿元,同比增长11.5%,净利润达到286亿元,同比大增55%,盈利能力明显提升,毛利率更是升至60.23%,创下历史新高。
业绩飘红的同时,资本市场反应积极,股价一路走高,市值已逼近6000亿元,再加上慷慨的分红动作,紫金矿业无疑成了今年矿业板块的明星选手。
而把这一切撑起来的人,是67岁的董事长陈景河,一个从福建山沟走出的地质员,一个靠一场“亚洲第一爆”改变命运的人。
很多人以为他踩中了金价周期,接住了泼天富贵。
可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,这份富贵,是三十年里的汗水换来的。
01
1957年,陈景河出生在福建龙岩永定矿区一个普通教师家庭。
别人家的孩子玩弹珠,他却天天捡石头。
院子里堆满了矿石,父亲嫌碍事,用车拉走倒进河沟,他哭得心碎,却不改。
后来,他考上福州大学地质专业,毕业后进入地质大队,每天背着几十斤矿样翻山越岭。
最艰苦的一次,他和勘探队在紫金山破庙里住了两个月,风餐露宿,只为找到金矿踪迹。
终于,他们找到了,只是结果让人失望:
储量只有5.45吨,平均品位不到1克/吨,开采几乎不赚钱,被专家称作“鸡肋矿”。
大多数人摇头离开,他却盯上了这片山,直觉告诉他紫金山,绝不是鸡肋。
1992年,国家把紫金山下放给地方,没人愿意接,35岁的陈景河,主动申请调到上杭县矿产公司。
第一道难关是钱。
一期工程需要2900万,他只拿到350万贷款。资金缺口巨大,项目几乎难以开工。
这时,他提出一个大胆方案,那就是堆浸工艺。
把低品位矿石堆起来,用药液渗透提炼黄金。专家们一致反对,称南方多雨湿热,没有先例,风险太大。
陈景河坚持:“我在这里待了十年股联社,我知道它能行。”
他赌上了全部声誉坚持如此,结果,当年就产出了黄金9.3公斤。
700万跑通了2900万的项目,废石变真金。
紫金山第一次被证明有价值。
02
真正的考验在1997年来临。
澳大利亚兴盛资源公司盯上紫金山,提出要买下开采权。
条件极其诱人,首期投资1200万美元,中方几乎不用掏钱,陈景河可以继续当经理,年薪30万,要知道他当时一个月收入不到3000元。
面对巨额利益,很多人心动了。,可陈景河拒绝:“这座矿,是我们自己发现、自己开采的,不能让外国人白白拿走。”
陈景河没有退让,他连夜拟出一套内资方案,亲自飞到北京黄金管理局去争取。
会上,他把两份方案摆到桌面上对比:如果让外资主导,中方最多只能拿到12亿元收益;而如果坚持自主开发,总收益有望高达59亿元。
账一算,差距一目了然,最终,管理层当场拍板:紫金山,必须由紫金矿业自己来开发。
同年12月17日,“亚洲第一爆”震撼登场。
陈景河指挥1000吨炸药,掀开紫金山顶30多米厚的废土层。
那一刻,不只是废石飞向山谷,更是外资觊觎的梦想被粉碎。
他守住了金山,也守住了国家利益。
爆破成功后,紫金矿业一飞冲天。
1998年,年产黄金958公斤,首次登上全国黄金排行榜。
1999年,产量翻番,跃居全国第一。
2003年,公司登陆港股;2008年回归A股。
上市钟声敲响的那一刻,陈景河笑得很开心,他知道紫金矿业,终于走出了福建山沟。
03
说到紫金矿业的崛起,就绕不开陈景河的“逆周期操作”。
矿业是典型的周期行业,价格高企时人人蜂拥而上,价格低迷时却避之不及。
多数人恐惧的时候,他偏偏敢于出手。
2012年,黄金价格一路下跌,不少矿企现金流吃紧、资产甩卖,就在别人割肉的时候,陈景河用不到9亿元收购了澳洲诺顿金田,直接拿下185吨黄金储量。
事实证明,这笔买卖后来成了黄金反弹周期里的大手笔。
2014到2016年,全球铜价跌到低谷,市场弥漫悲观情绪,他却反其道而行之,果断拿下刚果的卡莫阿-卡库拉铜矿、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波格拉金矿。
前者是非洲最大的铜矿之一,后者则跻身世界十大金矿。
2018年,他的触手又伸向欧洲,收购塞尔维亚的铜业巨头RTB BOR,完成了对当地铜金矿资源的整合。
南美洲、非洲、中亚……一连串并购,逐渐拼出了紫金矿业的全球版图。
04
陈景河没有停在黄金和铜上。
他早就意识到金山再大,也有挖空的一天,下一个财富风口,是新能源矿产。
2021年,他斥资近50亿拿下阿根廷盐湖锂矿,这是全球最大、品位最高的盐湖锂矿之一
随后,又拿下刚果Manono锂矿15%的权益,被称为全球第一硬岩锂矿。
如今,紫金矿业的资源版图,已涵盖黄金、铜、锂三大核心战略矿产。
陈景河说过一句话:“面对能源革命,如果我们无动于衷,就是犯大错。”
在员工眼里,陈景河没有架子,他常常出现在矿区,蹲下来摸矿石,和工人同吃一碗饭。
他身价百亿,却依旧像个山里汉子,他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,至今还能在知网上找到几十篇他的论文。
可公众场合,他总是低调寡言。
外界称他企业家,他认为自己更像一个地质员,三十年如一日,他只做一件事,那就是把矿石里的价值掘出来。
紫金山,曾被视作鸡肋,今天,它成了中国第一大金矿。
紫金矿业,曾是县办小厂,今天,它市值6000亿,站在全球矿业巨头之列。
这一切,背后都是陈景河三十年的坚守。
金子总有开采殆尽的一天,但留下的,是更重要的财富,一个民族的矿业自信。
这,就是紫金矿金陈景河的传奇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股联社,侵权请联系删除
鼎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